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土地雷”:閩浙贛蘇區軍民的偉大創造

黃鸝

2025年11月17日08:23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方志敏紀念館內,珍藏著多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贛蘇區軍民制造的各式“土地雷”。按制造地雷外殼的材料來劃分,有鐵雷、瓷雷、石雷、瓶雷、罐雷等,它們大小不一,有的僅重不到1斤,有的重達幾十斤,甚至還有100多斤的“大雷”。按使用方法分類,有“挨絲雷”“拉絲雷”“踏發雷”等。這些“土地雷”顯著提升了閩浙贛蘇區的整體戰斗力,見証了根據地軍民在與國民黨反動派武裝斗爭中的一次次偉大勝利。

1928年10月,閩北崇安上梅暴動后,國民黨軍調集兵力對閩浙贛根據地的革命武裝進行大規模“圍剿”,根據地軍民被迫轉入山區進行游擊斗爭。為阻止敵人來犯,游擊隊在敵軍必經之路埋設“挨絲雷”,極大地殺傷了來犯之敵。

這一偉大創舉開辟了閩浙贛蘇區“地雷戰”之先河。1931年1月,國民黨軍再次集結重兵進攻弋陽,蘇區軍民運用游擊戰術與敵人周旋了多天后,把疲憊不堪的敵軍引入了埋有不少“挨絲雷”的七星尖伏擊區,殲敵300多名,並生擒了敵團長。地雷的巨大威力引起方志敏的高度重視,為了推動“地雷戰”的廣泛開展,方志敏採取了四項有力措施。

一是大力培訓技術骨干。1932年初,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從各縣抽調了一批積極分子到閩北崇安集訓,學習制造和使用“挨絲雷”技術。學員學成后,又回到本縣辦班傳授技術。省蘇維埃政府還多次舉辦地雷展覽會,各縣代表對使用的地雷進行成果展示,交流“地雷戰”經驗。

二是設立地雷部。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專門成立了地雷部,各縣、區乃至鄉村蘇維埃政府也相應設立地雷部,專門負責地雷的制造和管理以及相關人員的培訓,具體指導蘇區群眾開展地雷戰。

三是創辦各級地雷廠。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兵工廠當時可以日產地雷300多顆,最多時可達700多顆,各縣地雷部以及一些區、鄉也辦起了專門的硝廠和地雷廠,如崇安范審、鉛山曹家坂的硝廠,弋陽縣第九區西坑和弋陽縣第六區王家潦的地雷廠,上饒李家灘和貴溪裴源地雷廠等。此外,根據地內一些較大的兵工廠,如橫峰上坑源兵工廠和德興洋源兵工廠,除了生產槍、刺刀、炸彈、迫擊炮彈外,還生產大中小型的各種地雷。

四是充分發動群眾開展“地雷戰”。在閩浙贛蘇區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廣下,“全省組織了五百多個地雷隊,成千上萬的群眾被動員起來造地雷、埋地雷,開展游擊活動。”一時間,國民黨反動派“談雷色變”,不敢再踏入蘇區根據地,更不敢出據點騷擾群眾。據不完全統計,僅1932年,被地雷炸死的敵人就多達3000余人。

“地雷戰”的靈活運用,極大地彌補了根據地武器裝備不足的缺陷,有效封鎖了敵人襲擾蘇區的道路。1933年5月,中央蘇區贛東北參觀團在《閩浙贛蘇區群眾的光榮斗爭》通訊中,生動地描述了閩浙贛蘇區開展“地雷戰”的情況,高度贊揚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輝煌戰績。“英勇的閩浙贛工農同志在敵人進攻的沿途埋好大炸彈,挨絲炮,挖陷坑(內面裝竹釘子)……弄得敵人左邊碰著挨絲炮打死幾個,右邊又碰著石頭炮打死幾個……”方志敏高度贊揚“地雷戰”“發揚了極大的威力”並展望道:“我想,假使我們與帝國主義開戰,我們有了新式的地雷,全國工農群眾都發動起來埋地雷殺敵,定可以打得帝國主義的軍隊無辦法。”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地雷戰”的經驗,還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稱贊。1933年春,邵式平、方志純到瑞金向黨中央匯報蘇區軍民運用地雷、“挨絲炮”等開展對敵斗爭的情況時,毛澤東稱贊道:這樣的方法很好!1934年4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給戰地黨和蘇維埃的指示信》中,進一步號召各地蘇區要“利用贛東北蘇區的經驗,充分使用挨絲炮、拉絲炮等各種各式的地雷,轟炸進攻的敵軍”。在之后的武裝斗爭中,方志敏帶領蘇區軍民進一步改進地雷的火藥配方,極大地提高了“土地雷”的殺傷力。他總結出的戰略戰術更是將游擊戰和“地雷戰”有效結合,使作戰方式更加靈活多變。

至此,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軍民首創的“地雷戰”在全國各蘇區得到了廣泛應用。抗日戰爭時期,“地雷戰”再次得到了大力推廣,為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譜寫了壯麗篇章。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