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實際使用外資約佔全國1/6,現有外資企業4.3萬家——

江蘇塑造更高水平開放新優勢(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鄧建勝 徐紅梅 王偉健

2025年11月22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江蘇,中德(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展廳裡,一張布滿星標的地圖引人注目:數百家德資企業在此集聚,形成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揚州海沃機械數字化中心大屏上,設備運行數據實時變化,我國研發的環衛解決方案正為世界多地提供服務﹔常州梅特勒托利多一家工廠裡,精度達0.01毫克的電子天平行業領先……

  一個個生動案例,描繪出外資在江蘇發展的新圖景:從單點投資走向產業集群,從生產制造邁向研發總部,從“外國研發、中國制造”躍升為“中國研制、全球銷售”。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不斷創新吸引外資、擴大開放的新方式新舉措,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江蘇著力塑造更高水平開放新優勢,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不斷創新吸引外資的新方式新舉措,進一步加大外企利潤再投資支持力度,有效穩住外資基本盤﹔大力引進外資總部和研發中心,鼓勵優質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積極參與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穩量與提質兩手抓,利用外資從“單點落地”到“鏈式共生”

  “要造一輛汽車,七成零部件不出太倉就能配齊。”太倉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德資企業中約七成聚焦汽車產業鏈,形成“一條馬路集聚一條產業鏈”的生態。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江蘇多年來深耕開放平台、優化產業生態的成果。目前太倉已吸引超560家德資企業投資,累計投資超60億美元。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中有6家、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中超60家在此扎根。

  “方圓4公裡范圍內聚集40多家外資企業,坐一趟公交車,幾乎能把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系統配齊。”中德(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羅銀說。

  這種抱團發展並非孤例。無錫高新區綜保區,3.4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集聚70余家外資企業,產出全球14%的存儲芯片、20%的機械硬盤、20%的貼片式陶瓷電容和15%的光電轉換元器件﹔揚州廣陵經開區,吸引13家歐洲“隱形冠軍”企業構建起液壓產業鏈﹔鹽城經開區,現有外資企業421家,其中韓資企業258家,實際利用外資超45億美元。

  目前,江蘇已建成26家省級以上國際合作園區。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江蘇累計吸引制造業外資375.8億美元,佔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的36.2%,高技術產業外資佔比持續提升。

  集聚水平不斷提升,從投資“制造車間”到深耕“創新大腦”

  “十四五”以來,江蘇實際使用外資約佔全國1/6,現有外資企業4.3萬家。如果說產業集群是外資扎根的“根系”,那麼研發中心和區域總部的設立,則是其向上生長的“主干”。

  作為荷蘭海沃集團全球四大基地之一,海沃機械(中國)有限公司不僅佔據全球自卸車液壓系統40%的市場份額,更成為該集團唯一的環衛裝備研發中心。

  “我們不再只是生產,而是在中國研發,為全球提供解決方案。”公司董事長章興兵介紹,由揚州研發團隊設計的“口袋公園+地下垃圾轉運站”模式,已在多國落地,成為城市更新的樣板。

  隨著中國市場和產業的發展,外資企業不再隻滿足於建立生產基地,而是不斷將研發中心、區域總部、核心業務等向江蘇傾斜。江蘇已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423家,“十四五”以來新增128家,數量居全國前列。

  “他們不只是留下來了,還願意把賺到的利潤繼續投資。”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倪海清說,江蘇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三年行動計劃,形成政策引導、涉稅服務、多元保障的一攬子支持方案。

  通過把握外資企業轉型發展需求,迭代完善外資總部政策,制定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管理辦法,江蘇先后培育認定蘇州工業園區、昆山經開區和無錫高新區等3家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十四五”以來認定128家外資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外資總部戶均納稅1.6億元,高於外資企業平均水平。

  創新反哺,從“技術輸入”到“雙向賦能”

  在動力電池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証電池的續航能力和安全性,電解液灌裝精度需要控制在10毫克以內。而承擔這個稱重任務的,便是常州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研發的高精度檢測設備。這家公司生產的電子天平,能精確到0.01毫克,達到目前行業頂尖水平。

  這家深耕中國38年的外資企業,曾是“國外研發、中國制造”的典型。如今,其在中國設立3個研發中心,研發投入佔營收7%,其研發的高精度檢測設備已銷往全球市場,成為“中國研制全球銷”的典范。

  這種轉變背后,是外企對中國市場角色的重新定義。近10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給太倉德企帶來新的機遇。舍弗勒太倉基地相關負責人坦言:過去是“師傅帶徒弟”,如今在舍弗勒中國工廠,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產品技術,已能反哺全球其他工廠。自2015年轉型新能源以來,舍弗勒在太倉接連落地新能源一期、二期、三期項目,其中國產技術已應用於全球產品線。

  面對中國市場快速迭代的需求、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優秀的人才資源,外資企業紛紛將核心研發功能轉移至江蘇。“中國不再僅僅是市場,更是創新策源地。”菲尼薩無錫公司供應鏈總監顏俊說,公司不僅擴建產能,更將高功率激光器維修中心轉移至無錫,依托本地供應鏈和人才優勢,服務全球客戶。

  而在不遠處的捷普電子(無錫)有限公司,不僅建成了集研發、原型試產、制造於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同樣還是通信基站信號單元的全球維修中心。公司物流高級經理方劍峰自豪地說:“我們維修的是高價值設備,目前承接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的維修業務,年營收額已達1500萬美元。”

  原產國外的設備選擇落腳無錫“把脈問診”,既體現出中國工業的綜合實力和保稅區的優勢,也讓人們通過全球化服務看到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環節的參與者與塑造者。

  今天的江蘇,已不僅是外資的“成本窪地”,更是“創新高地”﹔外企也不再是單純的“生產單元”,而是“創新伙伴”和“全球節點”。這片土地上的開放與創新,外資的蝶變發展,正成為“活力中國”的亮麗注腳。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我們堅持穩量與提質兩手抓,在穩外貿穩外資上勇爭先,力爭為全國作出更多貢獻。”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

  (本報記者王瑨、白光迪、韓文鋆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2日 01 版)

(責編:溫璐、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